
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,各类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。
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。
文化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。
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,繁荣文艺创作,该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有1200多篇幅。
大型现代扬剧《陈巧云》在省精品大赛中获奖。
图书馆改造扩建后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。
特色文化普查和“申遗”工作走在扬州市前列。
有线电视“进村入户”成绩喜人。
2007年,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2366万户,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86%,达到苏中领先,全省领先水平,被省广电局等三家单位联合表彰为“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先进单位”。
实现广播有线电视“村村通”,并加快向“组组通”目标迈进。
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。
成功组织了中国花卉节和经贸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直播活动。
全年累计发行报纸159985万份,发行各类杂志9717万份。
该市被省命名为“扬剧之乡”。
蝉联三届“全国文化先进市”。
江都物产富庶,盛产粮棉桑麻,有"苏北粮仓"之称。
宽阔的江面出产河豚、鲥鱼、刀鱼、鱼回鱼等"长江四鲜"。
20多万亩湖河水面成为盛产鱼虾螃蟹、菱藕。
江都人擅长烹饪,所制作的维扬菜肴细点,使远方宾朋"闻香下马、知味停车"。
江都无愧于"鱼米之乡"的美誉。
江都文化艺术繁荣,这里是风靡全国的《拔根芦柴花》、《茉莉花》、《撒趟子撩在外》等民歌的诞生地,是扬剧、扬州评话重要的发源地。
江都的漆器、金属工艺形美工精,名闻遐迩。
舞龙灯、赛锣、莲湘花鼓等传统民俗,淳朴丰厚。
江都是"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"、"中国花木之乡"。
丁伙、曹王的花卉苗木名扬四海,盆景剪扎巧夺天工;江都境内的鱼类有90多种,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鸟类逾150种。
江都风情淳朴、婚丧喜庆、饮食起居、岁时风俗等各类礼仪习俗代代相承,丰富多彩的民俗世象曾使许多人慕名而来、流连忘返。
江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厚,如仙女公园、引江水利枢纽、邵伯湖、邵伯铁牛、开元寺、真如寺、波斯龙骧祭等,均体现出一种"清水出芙蓉、天然去雕饰"的独特魅力。